查看原文
其他

调研|走进真实的摩梭文化

摩梭调研小组 远行客Explorer
2024-09-09


“古代摩梭社会里没有歧视两个字,一切自然而然以人为本。”云南泸沽湖摩梭人博物馆馆长多吉先生如此评价摩梭文化。


在云南丽江市泸沽湖畔,生活着一群人数不到两万的摩梭人。他们拥有与其他民族不同的婚嫁习俗、家庭形式以及传统习俗。由于摩梭人定居在泸沽湖一带偏僻的山间,改革开放以前摩梭文化鲜少被外人所知。


然而,在改革开放后摩梭社会与外界的交流过程中,部分人对摩梭文化产生了诸多误解,尤其在走婚、母系家庭和一些民俗方面。



//   关于走婚   //



走婚是摩梭人的传统婚姻形式,在摩梭语中叫做‘色色’,有着走访、走来走去的意思。走婚中的男女白天在各自的母系大家庭中生活,晚上男方去女方家中与爱人相会,并在天亮之前离开。走婚形象地表达出了传统摩梭男女夜合晨离的夫妻关系。


走婚习俗的形成主要是为了适应早期的生存和发展情况。早期摩梭人在长期迁徙的过程中难以形成稳定的居所,不具备男女双方单独组建小家庭的条件。同时,当时的生存环境恶劣,所有家庭成员必须紧密团结在一起才得以生存。各家庭的成员都更倾向于白天留在本家庭中承担自己的责任,保护家人。在晚上男女双方才能相会。因而有了“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制度。


 摩梭夫妻 图源|摩梭人博物馆


外界对摩梭走婚抱有一些偏见,部分人认为摩梭男女可以随意选择伴侣或者同时拥有多个伴侣。在某视频网站上,一位网友在纪录片《摩梭:女人的王国》 中提及一位导游曾与他说过“摩梭男女性看对眼就可以走婚“,亦有网友对摩梭人的走婚制度评价道:“在这个男性一直在追求性快感的时代,男性可以在这种制度下与不同女性发生关系,对于男性来说是最好的。”


但事实上,现实中的摩梭社会对于走婚双方有着很高的伦理道德标准。


在互有好感的男女交往一段时间并决定建立一段长久的关系时,二人会互送定情信物。关系确认之后,男性会请一个朋友或者媒人到女性家中向对方父母表达两人之间深厚的情感,并向女方提亲送去“锅庄礼“。“要得到家族所有亲戚朋友的认可,两个人才会在一起。”摩梭人博物馆的讲解老师阿牛哥说到。得到双方家长的认可之后,男方才能来到女方的家中走婚。女方家庭也会向村里其他人透露两人目前的走婚关系。


若确认关系之后,男性被发现与多名女性保持着关系,会被其他人所排斥。“如果有谁发现你同时拥有几个对象,你在这个社区就待不下去了。许多人都会骂你,说你这个人是脸上长毛的、吃草的动物。”阿牛哥解释道。(‘长毛的,吃草的’意为畜生)


 ▲ 火塘边的传统摩梭大家庭 图源|搜狐



//   关于抚养孩子   //



部分人有“摩梭男人不用承担养育孩子的责任”的观念。丽江一民宿老板在向游客介绍摩梭人时说到:“摩梭的男人可幸福了,这辈子都不用带孩子,全是女人在带。”在不少知名网站也出现了“摩梭男人不对孩子负责”的标题。


但事实上,虽然在摩梭人的观念中父亲没有养育子女的义务,但是父亲会在各自的母系大家庭中以舅舅的身份对他们的侄儿侄女承担抚养责任。


走婚过程中,女方所生的孩子会由女方母系大家庭中孩子的舅舅负责抚养,所以舅舅与外甥的关系通常会比与其子女更亲密。


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阿牛哥曾提到:“摩梭人是'知父不亲父'。”多吉馆长也表示:“在摩梭文化里,说一个孩子被教的好不好,不会说父亲教的好不好,而会说舅舅教的好不好。”摩梭男人并不是不需要对孩子负责,他们只是对自己和爱人的孩子不承担主要抚养义务,但需承担抚养侄儿侄女的职责。


多吉馆长还提到外人对摩梭“舅舅”的评价。多吉馆长年幼时曾听游客说:“摩梭的舅舅真可怜,一辈子都在抚养别人的孩子。”当时他不明白外人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但后来他了解到了外界与摩梭人观念的差异。外界认为,自己和爱人的孩子才是自己真正的孩子。但在摩梭人的观念里,大家庭里的孩子都是自己的孩子,没有你我之分。“在我们摩梭人的古规里,姐姐妹妹的孩子就是舅舅的孩子,每一个舅舅理所当然在家里抚育他们的侄儿侄女。”



//   关于母系大家庭   //



摩梭母系大家庭指的是以母系的血缘发展的大家庭,母系血缘关系是维系家庭的重要纽结。在社会地位上男女并无高低之分。

  

然而,外界有些人认为,摩梭母系大家庭的男女性处于女尊男卑的状态。旅游领域爱好者,自媒体“希言游中国”发布了一篇文章,题目叫“云南有个地方,典型的女权社会,男人的作用是生孩子”;“东方影评”将“揭秘人类最后的母系部落,摩梭人仍实行走婚制,一切由女性支配”作成科普文章的标题;在“喜马拉雅山下,失落的女权社会”一文中,也提到“摩梭族内部社会结构复杂,女权大过男权”的内容。


一些自媒体撰写的关于摩梭社会和文化的文章,反复强调摩梭的“女权社会”,女尊男卑,让人们错误地认为摩梭家庭一切都由女性支配。


▲ 部分误解摩梭文化言论 图源|百度


然而摩梭男女性的真实状态是“女尊男不卑”。这主要体现在房屋建筑、社会劳动分工两个方面。


在摩梭房屋建筑方面,摩梭的男女平等在其代表建筑—“母屋”的构造特点上明显体现。


“母屋”内呈中轴线对称的两个柱子共同承担起了支撑作用,两根柱子象征着男人和女人共同撑起摩梭整个大家庭。“男柱”以及“女柱”的建造材料通常取自同一根树木,代表着同根同源。男柱由树的根部建造而成,意味着男性承担家庭生计;而女柱则是由靠近树冠的树干做成,代表了女性在开枝散叶、开花结果方面的重要作用。


另外,在“母屋”内,大家庭成员们的座次是非常讲究的。男性由最年长的舅舅坐右上首位,女性由祖母坐左上首位,余下成员按照年龄和辈分依次坐下。这体现了摩梭文化中男女平等与尊敬老人的思想。


▲  “母屋” 图源|远行客


摩梭家庭里男女平等的社会劳动分工是摩梭人“女尊男不卑”思想的另一种体现。


在摩梭母系大家庭中盛行“男耕女织”、“男主外女主内”的劳动分工模式。摩梭有句谚语:“男人有他要干的活,女人也有她要干的活。”男性和女性本身所擅长的领域不同,所以摩梭社会天然地让男性和女性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工作。格则清珠老师表示:“在更久一点的年代里头,男人的活女人替代不了,女人的活男人干不了。所以在摩梭人观念中没有男人比女人胜一筹,或者是女人更胜一筹这样的想法。” 可见,摩梭男女的劳动分工主要是为了便于家庭成员协作,提高生产效率。无论男女,都将各司其职为整个家庭服务。



//   关于民俗   //



“成丁礼”是摩梭人常见的习俗之一。摩梭青少年在13岁时举行的成丁礼被称为摩梭人的"第二次生命",是摩梭人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


摩梭人认为人一辈子有三次生命:出生,成年,和死亡。这三次生命便形成了诞生礼,成丁礼,和葬礼。他们认为,人在13岁前,肉体和灵魂没有完全融合,孩子的部分灵魂仍在外飘荡。成丁礼后,他们的灵魂才完全聚集在肉体中,长成一个真正成熟的人。“举行完成丁礼以后,他的生命力将更加顽强,茁壮成长。”阿牛哥介绍道。


大年初一的清晨,孩子会和家人聚集在母屋内举行成丁礼。男孩伫于男柱旁的猪膘肉和粮袋上,女孩则立在女柱旁。男孩会由舅舅为他戴上一顶新毡帽,穿上新衣服裤子,并赐予一把钢刀。女孩则由祖母或母亲给她穿上摩梭百褶裙,戴上新的头饰和首饰。



接下来,摩梭人的祭司达巴将举行成丁仪式。之后,家族宴请亲戚朋友,后者会给“成丁”的男女孩赠送礼品、附上祝词。作为摩梭人的“第二次生命”,成丁礼对于每个摩梭人来说都是人生历程中必将经历的一场洗礼。


然而,外界对成丁礼有一些狭隘的认识。部分人认为成丁礼的完成意味着男女孩从此获得走婚的许可。


丽江旅游文化学院的另一位旦史拉姆老师说:"很多人错误地以为,举行成丁礼是为了表明孩子们自此获得了走婚的许可。"


事实上,成丁礼主要象征着孩子在举行仪式后要开始承担相应的家庭责任。


"13岁是一个分水岭,意味着你要开始懂事了。" 阿牛哥解释道。在摩梭文化里,成丁礼带给青少年更多的是一份教育意义。他们从此迈向了一个新的生命阶段,需要主动承担部分家庭责任。 "他们不再是单纯、天真烂漫的孩子。在人生的意义上,他们负有了使命感和责任感。"


部分家庭在成丁礼前会让孩子完成一个特别的任务,以象征孩子从此要承担相应的家庭责任。旦史拉姆老师在成丁礼前被家人要求上山背一垛柴回家。家人告诉她,背柴的举动代表了她往后要开始承担家庭义务和社会责任。


同时,经历了成丁礼,摩梭青少年将拥有在家族中发言的话语权。他们可以在处理家中重要决策时发表个人观点,为家庭的未来规划做出贡献。


在成丁礼之前,村里举行任何仪式活动时,旦史拉姆只需要跟从家里的长辈在一旁即可。但当她举行了成丁礼后,她必须代表自己的家庭帮忙筹备这些活动。"我们要开始为家庭做一些实质性的事情。"她说。


虽然外界有许多的误解,但是一些摩梭人也在积极打破关于摩梭文化的刻板印象。


一些摩梭人尝试用学术的方式向外界展示真正的摩梭文化。旦史拉姆和格泽青珠两位老师曾与摩梭人博物馆合作,系统地、针对性地撰写摩梭成丁礼的文化含义的论文,以打破外界对于成丁礼的偏见。


此外,摩梭非遗传习馆、摩梭人博物馆以及丽江其他摩梭文化保护组织都在通过学术研究、陈设文物、影像记录等方式努力向外界展现真实的摩梭文化。


▲ 摩梭人博物馆 | 图源:远行客


“由于许多关于摩梭文化的误读、误传和误解,有些人就带着有色眼镜看待摩梭文化。时至今日,应该是摩梭文化正本清源的时候了。”阿牛哥如此说道。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努力发声,为世界还原真正瑰丽的摩梭文化。相信在未来,摩梭文化能以最真实的样子焕发全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https://www.xiaohongshu.com/discovery/item/6227db0d0000000021034253



- END -



作者/方颖琳 郝析文 李悦 童馨 王安乔

本文首发于中国发展简报

远行客2022暑期学员调研作品




- 更多调研作品 -

给野生亚洲象建造专属食堂,可行吗?

在云南大树脚村,村民对亚洲象的认知和态度是怎样的?

公益组织如何助力凉山地区的学生提升素质教育?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远行客Explorer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